

11月10日下午,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刘炜副教授应邀做客黄色网站
“李达三讲堂”,作题为《没落的帝国挽歌——奥地利犹太作家约瑟夫·罗特笔下的哈布斯堡神话》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黄色网站
张芸教授主持,黄色网站
德语系陈高雅、王婉赢、於伟澄等教师及德语系本科生共同参与。
讲座伊始,刘炜副教授以“神话”概念为切入点,系统阐释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神话的源起。他引用茨威格在《昨日的世界》中所言“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”,辅以一位美国外交官1898年对维也纳的记述,从亲历者视角勾勒出“世纪末”(Fin de siècle)语境下那个多元共融、秩序井然的哈布斯堡王朝。随后,刘老师援引克莱夫·詹姆斯在《文化失忆:写在时间的边缘》(2012)中对双元制帝国潜在危机的分析,指出民族矛盾与社会问题是奥匈帝国走向瓦解的内在动因。通过梳理1898至1914年间的一系列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奥匈帝国内部政治事件,该书进一步揭示了政治现实与文学神话之间相互交织的具象化现象。
在介绍约瑟夫·罗特(Joseph Roth,1894-1939)的生平之后,刘炜副教授以《拉德茨基进行曲》(Radetzkymarsch, 1932)为例,指出这支进行曲所象征的帝国鼎盛时光。与以往歌颂哈布斯堡荣光的叙事不同,罗特的作品渗透着浓厚的伤逝之情。刘老师结合罗兰·巴特对“神话”的论述——“神话修辞术并不呈现世界的本来面貌,而是展现其希望成为的样子”,进一步阐释这支被罗特称为“意味着夏天、自由和故乡”的进行曲,本为秩序与安稳的象征,却在时代变迁中成为礼崩乐坏的文化符号。
刘炜副教授特别强调了罗特犹太人身份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。他指出,在法国大革命催生欧洲民族国家浪潮后,散居各地的犹太人难以在任一民族国家中获得归属,他们在故土成为异乡人,而曾提供庇护的哈布斯堡王朝也已崩塌。罗特因而强烈反对民族国家的排他性,怀念那个至少为犹太人留有生存空间的旧秩序。正如罗特笔下所写:“再也没有一个正直的居民了”,流露出对现实排斥机制的深刻批判。
刘炜副教授以英格博格·巴赫曼的短篇小说《三条通向湖滨的路》(Drei Wege zum See, 1972)为例,指出其与罗特作品之间的文本互文,巴赫曼续写了特罗塔家族在20世纪50年代的命运轨迹,展现出战后作家对罗特文学遗产的承接与回应。
在讲座的最后环节,刘老师就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自2023年起开设的MTI德语翻译专业硕士学位,详细介绍了其课程特色、培养体系与就业方向,并鼓励黄色网站
德语系的本科同学们积极报考复旦大学德语MTI翻译硕士专业。
随后的师生互动环节中,张芸教授、陈高雅、王婉赢、於伟澄围绕罗特作品的风格演变、主题研究与译者自主性等议题,与刘炜副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。刘老师特别回顾了他主持编译《罗特全集》十二卷本的心路历程,并回顾了在国内寻访罗特作品首译本译者的珍贵经历。现场德语系高年级学生对复旦大学MTI德语翻译硕士专业表现出浓厚兴趣,踊跃就报考条件、招生名额等具体事项提问,刘老师一一作出细致解答。整场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。